高考志愿,選擇之外是創造
張恒亮
又是一年升學季。高三的家長們都在考慮給孩子選擇志愿的問題了。由于高考志愿對于孩子未來發展尤其是就業的巨大影響,家長們討論最多的是哪些學校的哪些專業好找工作?于是,大學專業目錄、高校招生計劃都是家長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各式各樣的志愿指導專家也對各類專業、學校的選擇技巧津津樂道。我們認為,選擇當然很重要,不同的選擇,就會導致不同的學業路線,進而產生不同的發展狀態。但是,我們想提醒一下大家,選擇之外還有創造。
我們一直強調,大家在考慮志愿選擇問題時,要回到初心,回歸基本目標,也就是說,給孩子選擇志愿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考上某所大學的某個專業嗎?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實際上又不是那么回事!因為我們考慮的終極目標在于上某所大學、專業后,能夠獲得一份優質的就業崗位!如果大學畢業出來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那么這個大學不上也罷!工作是什么?是職業崗位,也就是自己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平臺,你只有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你才能獲得自身的價值。這就是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在就業領域的體現。所以,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尋找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平臺,這個平臺有可能是現成的職業,也有可能是自己要創造的職業崗位。比如由于電子商務的大發展,社會經濟創造出了多少個前所未有的職位?網店設計師、網絡廣告設計、網絡營銷策劃……,又比如互聯網金融的風生水起,這里面的金融分析師又是原來的什么專業能夠勝任的呢?這些在大學里面學什么專業能勝任該崗位呢?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社會經濟的市場需要總是走在教育的前面,大學專業的開設永遠都落后于現實的市場需要。寫到這里,可能又有些專家會指出:“對了吧,我們早就說過專業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只要有綜合素質,就可以不變應萬變!”請注意:專業不好選不等于專業不用選,一個是可行性的問題,一個是必要性的問題,兩個概念。怎樣讓自己的專業選擇趕上現實需要的腳步呢?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學生自身的學業規劃。固然大學專業的開設有一定的周期,但學生自身卻具有相當的選擇靈活性,其一,學生可以通過專業搭配實現系統優勢和差異化競爭,比如學習小語種的同時,輔修法律或者經濟類專業,這樣學生就不僅只能當翻譯人員,還可以成長為具有小語種背景的法律或財經專業人才,其就業競爭力就會大大提高。其二,學生選擇了某一專業后,除了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學習而外,還應當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對未來人才市場的判斷來設計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它不一定是某個輔修專業,最大的可能是適應未來需要的某一種尚未成型的知識體系。而這才是對我們求學者在學業規劃時最大的考驗。記得前幾年在北京大學的招生網站上看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個觀點,學業規劃需要遠見和想像力,斯言誠哉!
所以,各位忙于高考志愿選擇準備工作的家長們,不要只在大學專業的選擇上兜圈子,在選擇之外,還記得要發揮自己的遠見和想像力,設計個性化的學習內容。這才是決勝未來之關鍵!
作者系明略學業規劃研究院首席專家
要與明略研究院更多交流,請加入明略2016高考家長群(群號:217310096)